北青网 炎炎夏日,游泳是大众热衷的一项健身运动,市内的多家游泳场所几乎每天都人满为患。然而,游泳场所也是多种疾病滋生、传播的场所,碧波池中的健康隐患值得每一位游泳爱好者加以关注,以防“泳病”上身。
带病人群互相传染
一些游泳馆对前来游泳的人的健康检查不规范,健康证的发放也是流于形式,因而为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。主要有以下几类:
1.眼部传染病:如沙眼、红眼病。
2.皮肤传染病:如脓疱疮、脓痂疹、足癣、灰指甲。
3.消化道传染病:如菌痢、感染性腹泻、病毒性肝炎。
4.生殖系统疾病:如阴道炎、淋病、尿路感染。
这些传染性疾病多通过公用的衣物储存柜、拖鞋、毛巾、休息椅或其他可被多次接触的物品传播,往往发病快、病情严重,有的病如灰指甲、肝炎等一旦被传染将有可能终生带病,缠绵难愈。
此外,游泳者受到感染后,还可继续将这些疾病传染给家人和其他密切接触的人。杜绝因游泳染上疾病要注意:
1.场地要正规。到体检严格的游泳场所健身,严禁野泳和去毫无防范制度的泳池游泳。
2.泳具要独用。自带衣物储存袋和泳衣、泳帽、泳巾、拖鞋及洗浴用品,***不要多人合用或交换使用。
3.接触要谨慎。不要到别人刚刚躺过或坐过,尚未干燥的椅子上休息。
4.清洁要及时。用手接触过公用设施后要用肥皂清洗。
5.存放要妥善。回家后将泳具晾干后单独存放。
池水不净引发炎症
除人与人之间的带病菌互相传播外,在游泳的过程中,泳池内长期使用、循环不到位或者消毒不彻底的污水也会进入人的耳道、顺鼻腔进入鼻窦或咽喉部,由于这些部位都属于人面部的孔窍,因而相对密闭,污水进入后很难蒸发和吸收,致病菌也会在潮湿缺氧的环境下快速繁殖,从而引发
中耳炎、鼻窦炎、咽喉炎。预防和及早阻断这些炎症性疾病需要掌握一些防病常识,在症状出现早期将炎症控制,以免发展和加重。
防范
中耳炎:游泳前在外耳道滴1%的酚甘油2至3滴,以避免耳道进水。游泳时戴耳塞,如果不小心池水入耳后,可将头向水侧倾斜,或同时单脚跳动,使其自然流出,切忌用手或其他硬物去抠。游泳后若出现耳朵疼痛,甚至发烧、流脓,可用复方新霉素或氯霉素甘油滴耳液滴耳。
防范鼻窦炎:游泳时应使用鼻塞。若游泳后出现鼻堵、鼻痛、流黏涕或头痛等症状时可用1%麻黄素滴鼻液与链霉素滴鼻液交替滴鼻。
防范咽喉炎:呛水或吞水后,若出现咳嗽、咽喉不适或疼痛可用多贝尔液含漱或含化消炎含片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采取以上方法进行防范和初步治疗的同时,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,如症状不见好转或有加重的迹象,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游泳也有“后遗症”
所谓游泳“后遗症”是指不是由于游泳过程本身引起,而是游泳间接导致的一些病症。
1.衰老、黑斑和皮肤癌。多由于露天泳池内的水将强烈的日光折射后辐射到人体,或者游泳后毫无防护地暴露于日光下,导致肌肤纤维受损,表皮和真皮层正常的新陈代谢遭到破坏而引起。长期严重的日光照射,还可使皮肤细胞分化异常,引发皮肤癌。
2.过敏和皮炎。一些人对泳池中经过氯处理的水源不适应,或者由于在游泳前自身清洁不当,一些致病菌接触了氯水后发生了化学反应,反应生成的物质停留在皮肤上,刺激皮肤导致过敏、发炎。
3.感冒和头痛。泳后的淋浴是必不可少的,但是淋浴的水温过高或过低,都要求机体在短时间内急速适应,毛细血管骤然收缩、舒张,极易发生感冒或头痛。
游泳“后遗症”的防范
1.清洁自律,对自己和他人负责。游泳前彻底清洁身体后入水,如果患有皮肤病或传染性疾病要等痊愈后再入泳池,以免自身症状加重或感染他人。
2.远离强光,减少刺激和损伤。尽量选择室内泳池,如果在室外游泳要涂擦防晒系数30以上的防水抗晒产品,而且每隔60分钟应重复涂抹一次。
3.理性调温,以清洁为目的不贪图享受。泳后淋浴的水温以28度左右为宜,不要任由自己的喜好调得过高或过低。洗浴后***及时涂抹护肤霜,以减少皮肤过分干燥。